唐朝三次灭佛

唐朝三次灭佛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唐朝三次灭佛,历史上的五次灭佛运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的五次灭佛运动
  2. 唐朝有哪些成就
  3. 五代十国灭佛原因

[One]、历史上的五次灭佛运动

〖One〗、公元955年8月,即位第二年,柴荣下令全国拆毁佛寺,除了有皇帝题字的佛寺外,每县只允许有一家。造成全国共拆庙30360所,毁佛像铸钱,近百万僧尼被逼还俗。

〖Two〗、结局:柴荣于公元959年胸生恶疮而死,其五岁幼子继位不到1年,就被赵匡胤夺了江山,可谓是家破人亡。

〖Three〗、唐武宗李炎信封道教,26岁登基。公元845年开始大毁佛寺,拆除寺庙4600余所,小寺院4万余所,强令26万多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

〖Four〗、结局:在民怨四起中,年仅32岁的唐武宗李炎暴病而亡。

〖Five〗、公元626年5月,李渊下诏书,全国开始灭佛运动。全国5000多所寺庙、50万僧尼、近百佛洞石窟被毁。

〖Six〗、结局:同年9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李渊两个儿子被杀,自己也被架空权利,不知道李渊作何感想。

〖Seven〗、公元574年,下令全国毁佛道经书、塑像,令和尚道士还俗,使得北方佛教几乎绝迹。

〖Eight〗、结局:35岁暴病而亡,其子22岁死亡,宇文邕的孙子年幼,被杨坚的隋朝取代。宇文皇族子孙43个家族及宇文宗室被灭族。

〖Nine〗、他先后三次下诏灭佛,最厉害的一次是公元446年,击破焚烧佛像及佛经,拆毁寺院,活埋僧侣,砸佛塔、毁佛像(铸钱)、烧佛经、杀僧尼……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Ten〗、结局:公元452年,年仅44岁的他被宦官所杀,两个儿子(太子和恭宗)也相继死于宦官之手。

[Two]、唐朝有哪些成就

〖One〗、唐代文化基本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二是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三是唐文化有着明显得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

〖Two〗、唐文化体系中,包括文学、宗教与哲学、史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学、百工技艺等方面,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唐文化的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当时唐朝的国都、亚洲的文化中心长安城为各国所向往。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对他的穆斯林民众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朝鲜、越南这些与中国或一衣带水、或山川相连的国家更是不断地把唐文化引进自己的国度。

〖Three〗、唐文化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向,一是唐文化的内在特质,二是唐政府对待文化的态度。

〖Four〗、唐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汉族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至唐初已近成熟的阶段。成熟阶段的文化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类文化内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纳异己的胸怀。部分由于这个原因,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异域宗教才能一步一步进入中国。传入中国的影响极大的天竺佛教文化最终也确被中国本文化融合而中国化。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训诫,作为理念形态的儒家文化以"和为贵",有相当大的包容性,这也是唐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内在原因。佛教文化也是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文化之具有开放性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万类不分、一切皆空,主张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这种普世观念也是唐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内在原因。唐初政治、军事强盛,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实行一种开放的政策。唐初的开明君主李世民重视文化交流,为唐代二百八十九年统治留下了一个开放的传统。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尊重留居中国的外国居民的文化、宗教传统。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唐政府的这种开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Five〗、成熟的唐文化摆脱形式的桎梏,向着自由和靠近民众,现实世界的方向发展。

〖Six〗、在文学方面,李白以他的手笔溶道教思想这种飘逸超脱的内容于古体诗这种自由不羁的形式而宣发自己以及自己那个时代的喜怒悲欢。他的诗极具感染力,在情感上较前代诗歌更接近民众。韩愈掀起的古文运动,推崇接近口语的古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弘扬儒家学说,也不自觉地为唐社会摆脱前朝文化思想束缚,自由抒发自我新的思想见解找到了一个工具。在当时还出现了传奇小说这种市民文学体裁,这也是当时文学向普通民众靠近的一个表现。

〖Seven〗、哲学宗教方面,儒家经学出现空言说经、缘词生训的新风气,佛教出现毁佛毁祖、即心是佛的禅宗南宗,这都是突破前人理论、重视个人主观见解或主观体验的表现。当时"经院化"的佛教派别如法相宗仅几传就归于消灭,而"世俗化"的佛教派别如禅宗南宗却持续强劲发展。禅宗门内在唐代出现诗僧如皎然、灵彻、道标、贯休、齐己、可朋,高艺僧如怀素、贯休、善本,茶酒僧如降魔师、可朋、法常等。这些僧人与俗世名流往还,他们把佛理中的"净土"世俗化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净土化"了当时的世俗社会,也就是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诗化了唐代民众的生活。佛教在宣传上也开始采用俗讲变文这种十分接近民众的语言。

〖Eight〗、在史学范围内,学者如刘知几、杜佑等都十分重视人事,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地理学方面和其他学术领域的许多代表学者也具备类似的治学精神。

〖Nine〗、在医学方面,以孙思邈为代表的唐代医学家能摆脱前代理论的束缚,注重根据具体的病情立方施治。

〖Ten〗、唐代民风也出现更加活泼的气象。在民间,歌舞流行,民众生活较为自由,当时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较后来宋明时期为高。从唐代雕塑可以看出唐文化有"人化"这一特征。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像中,本尊卢舍那佛似帝王,二菩萨似妃嫔,迦叶、阿难似文臣,金刚、神王似武将。唐代塑匠们多模仿伎女形象来捏塑菩萨,其他诸神也无不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模型。这种佛教塑像不同于魏晋时的佛像缺乏"人气"、面目生硬、程式僵化。总体上说,唐代人对他们的时代很自信,他们更关心的是此世而非彼世。

[Three]、五代十国灭佛原因

首先,主观上,五代十国时期,位于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彼时藩镇割据的局面继续扩大,全国连年征战,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国民经济凋敝,百姓无路可走,造成了大量人口流入佛门,佛门迅速发展。最终,强大的佛教寺院,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税收、兵役和徭役等,矛盾一触即发。

其次,客观上,显然和前面几位一样,周世宗柴荣也不喜欢佛教,甚至是深恶佛教,灭佛便有了动机。

关于唐朝三次灭佛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www.77788848.com/geWvFGwZg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