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冲突是什么

唐朝时期的冲突是什么

大家好,关于唐朝时期的冲突是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中期发生了什么战乱使唐朝从此一蹶不振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唐朝中期发生了什么战乱使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2. 唐朝时代划分标志事件
  3. 唐朝平定各路诸侯的时间

[One]、唐朝中期发生了什么战乱使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我认为不是李林甫一个人造成的,虽说要承担主要责任,但不能把所有的错都推到他身上啊,杨国忠,唐玄宗等也有很大责任,而且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很多

唐前期,在边防要地设置藩镇,以节度使统领军队,代表皇帝驻守边疆,后来逐渐推广成为制度。到了玄宗时期,在边地设置了九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使拥有2至9万人的军队,而当时唐朝全部军队的总数不过57万。节度使的边兵要比京师及内地的兵多出6倍,且精兵强将都集中在边疆地区,这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节度使不仅拥有长期受自己控制的军队,还兼管着当地的民政、财赋,很快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2.相邻民族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使经济条件较低者为物质享受所引诱,向经济发达地区施行掠夺与侵略(安禄山是被当时中国繁荣景象所引诱,才发动了叛乱):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做了许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和调整。他整顿纲纪、废除苛法、重视生产、对外开放,天下太平,经济繁荣,开创了有唐一代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史书记载,开元盛世之时,谷物连年丰收,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有的陈年稻谷都已腐烂,繁荣富裕可见一斑。而唐代交通较为便利,水陆交通贯通全国,江淮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漕运送往京师。玄宗时的漕运改革,使他不必移驾洛阳,便可坐享江淮的丰富物产,这使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十分眼红。而玄宗长年不至洛阳,无法直接掌控河北军队,也给了安禄山在此地坐大的机会。手握重兵的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能力与想法,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更多的物质享受以及更大的权力,便趁朝廷不备之际,发动了叛乱。

3.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唐朝经济,虽然表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盛世背后,己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唐朝赖以富强的“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大豪商大量兼并。大批农民陷入了失田失业,破产流离的绝境。大地主兼并垄断土地,使经济恶性膨胀。到玄宗执政后期,这种以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经济完全主宰了国家经济命脉,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极端悬殊。贫富差距的极端化,激化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失去土地的农民承担不起日益繁重的赋役,被迫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生活越来越艰苦,只有沦为大地主的荫户、奴埠或者是铤而走险、占山为王,以劫掠为生,甚至是聚众造反,进行武力反抗斗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给了安禄山之流可乘之机。

唐初原就有“出将入相”的制度,但到了李林甫任宰相之时,为了巩固自己的宰相之位,向玄宗提议用胡人为将。胡人没有文化,不识汉字,即使有再大的功劳,也不可能入朝为相。这样,他就可以长期占据相位。殊不知此举必然引起胡人的不满。而边防重镇长期落入胡人之手,也是一种隐患。当杂胡出身的安禄山实力扩大又极得玄宗宠信之时,必然不将贪暴无能的宰相放在眼里(是指杨国忠,之前没有说清楚,多谢

@鲜卑利亚虎

安禄山曾为了讨好玄宗,不拜太子,声称“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这样的言行必然引起太子的强烈不满。到玄宗年事渐高,身体渐弱之时,安禄山担心玄宗一死,太子即位会对他不利,遂生叛乱之心。

唐朝虽属开放型的封建王朝,但在大汉族主义的传统影响下,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玄宗时期,就多次攻伐奚、契丹部落。但同时,玄宗又完全不设种姓之防,宠信杂胡安禄山,任由他大肆提拔胡将,排斥汉人。安禄山在天宝〖Fourteen〗、年(755年),以胡将32人代替汉将,还养同罗及降奚、契丹健儿八千多人为假子。他以后的叛乱就是以这些少数民族将士为主体。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就提到:“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长成,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个别学者还提出了全新的见解,认为安史之乱的参与者以粟特人为核心,叛乱是粟特人问鼎中原的一次明显的表现。安禄山打扮成该族的光明之神,以此为号召,在当地粟特人聚集部落,利用粟特人的组织和理财本领,组织起叛乱。

玄宗享有太平之世日久,以为天下太平,从此万世无忧,“宴安骄侈”就代替了“励精图治”。从早年的积极纳谏转变到拒谏甚至杀谏。对敢于直言进谏的正直君子憎恨排斥,反而“远正士,昵小人”。他罢黜张九龄,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正是安史之乱的祸端。玄宗迷恋杨贵妃,还使其一家得贵。三个姐姐都封为国夫人,从兄不是朝中高官就是驸马。而另一从兄、不学无术的杨国忠竟出任宰相,甚至身兼四十多个职位。封建纲纪完全乱套了。玄宗对杨氏一门的宠溺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经济财政和军国大事。他“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仅三位国夫人每年的脂粉费就要赐钱百万,其他赏赐更是不计其数。他还无数次地带杨贵妃临幸华清池,铺张浪费更是史上罕见。因此,唐以后各代皇帝都对“女祸”有所防范。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说过:“昔玄宗内惑于声色,外蔽于权奸,以养成安史之乱。”这“声色”就是指杨贵妃的女子之祸,而“权奸”则是指任相非人。

再回答第三个问题,我认为安禄山叛乱和他是胡人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主要是因为以上的原因,首先如果没有第一个条件,那安禄山有再大的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啊,没有足够的兵力,造反不就等于自寻死路吗?所以安禄山是因为一系列偶然的原因才造反的。

顺便说一下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影响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之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廷”,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书本《安史之乱》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叛乱,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之乱,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乱,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之乱,舒州杨昭之乱,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之乱等等。这些叛乱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第五,安史之乱,促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四海南奔似永嘉”。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

[Two]、唐朝时代划分标志事件

〖One〗、初唐(公元618—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开元初)之间。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东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唐高宗时期击败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建立永徽之治。

〖Two〗、唐高宗去世后,武后于690年建国周,即武周,女主政治达到高峰。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龙革命而复辟,唐朝得以恢复。女主政治直到唐玄宗继位后才完全结束。

〖Three〗、盛唐,在文学上和史学上有着不同的定义,也是后世对唐王朝的赞颂之词。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其中盛唐指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Four〗、王夫之《读通鉴论》:“唐自高宗以后,非弑械起于宫闱,则叛臣讧于肘腋,自开元二十余年粗安而外,皆乱日也。”欧阳修《新唐书》:“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

〖Five〗、那是唐朝相对最美好的时光,藩镇割据还未形成。此时的中国大致国泰民安,有治世景象。盛唐是唐代最强盛的时期。

〖Six〗、中唐一般以代宗元年至文宗二年太和年间为中唐。历史上的分期是指从穆宗时期至僖宗在位的875年的时代。这时候的唐朝已经开始有着内外两大矛盾,但还没有到农民起义的程度。

〖Seven〗、晚唐。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

〖Eight〗、从875年后,唐朝进入了晚唐时代,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梁建立。晚唐时代结束。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Three]、唐朝平定各路诸侯的时间

〖One〗、唐朝建立时,各派政治力量继续在进行角逐。李渊则以关中为根据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

〖Two〗、当时,威胁唐政权的是陇右的薛举、河西的李轨、河东的刘武周。不过,这三处势力较弱,所以,唐朝先集中力量剪除这三大敌人。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率唐军攻打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九月,薛举死,至十一月,薛仁杲兵败出降,唐军占有了陇右地区。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又以反间计使李轨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俘虏了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

〖Three〗、李渊兵进关中时,留下四子李元吉守太原,刘武周勾结突厥攻破太原,长驱南下至河东。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击,消灭了刘武周,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

〖Four〗、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势力得到发展,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实现统一目标。

〖Five〗、到武德三年,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幽州的罗艺也归附了唐朝。中原地区还有洛阳的王世充和河北军窦建德两大势力。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率唐军进攻洛阳,王世充不支,便向窦建德求援。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窦建德率军援助王世充。李世民与窦建德相峙于虎牢。五月,李世民唐军大败窦建德,窦建德被俘,七天后王世充投降。此后至武德六年(623年)唐军==了河北地区刘黑闼起义军,割据鲁南的徐园朗、割据冀北的高开道,相继败亡。唐朝在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Six〗、武德四年九月,李渊命李孝恭、李靖率军进攻占有两湖地区的萧铣。萧铣在江陵请降,不久,岭南各地也归附唐朝。江淮地区的杜伏威,早在武德二年便已降唐,并被封为吴王、尚书令,武德五年(622年)调往长安。部将辅公祏便于武德六年八月起兵反唐,第二年被==,江南平定。

〖Seven〗、到武德七年(624年),除朔方的梁师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梁师都依靠突厥贵族的庇护,才得以割据朔方。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字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这样,唐朝重新统一了全国。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www.77788848.com/yeQDHxgS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