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曲沃的那些事和曲沃有哪些地方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山西临汾市曲沃县那的结婚风俗有哪些
山西临汾曲沃一带的婚嫁礼仪是从《周礼》中沿袭而来,在民间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而又极为隆重的民俗庆典活动和礼仪文化。婚嫁庆典一般都在一天内举行,有催妆、朝祖、迎嫁妆、开面、着妆、迎亲、上轿、下轿、拜堂、入洞房10项程序,时间往往是从当天的天不亮就开始,直到深夜才能完成。
催妆,俗称“送酒海”。最早是由“担鸡酒”演化而来。“担鸡酒”原为“奠雁”,即用一根两头缠上红绸布绕成大红花的竹竿,一头缚一壶酒,一头缚一只大雁,央人担着送往女家,表示女子像大雁一样贞节,从一而终。后因大雁不能随时得到,便用公鸡来代替。
至民国年间,酒海逐渐演化为用铜铅或锡制的酒罐,内装美酒,再加上一个木制的大方盒,内装各类菜肴,央人挑担送往女家。以后酒海的内容不断丰盛,除了酒菜外,还有发卡、头花、香粉、香皂、毛巾、纱巾、化妆品等,也有猪肉、莲菜、白面等食物,俗称“头面盒”。意为,从即日起,新娘已是男家人,应着男家妆,吃男家饭。
朝祖,即新郎迎亲前先要祭拜祖先。民国以前,朝祖是在迎亲的前一天傍晚进行。新郎在家长和伴郎的陪同下,在鼓乐伴奏中,打着灯笼,拿上香表供品,提上酒壶,到祖坟去拜祭,并祷告说,某某要完婚,请祖先们回家领喜。返回家中后再到上房祖宗牌位前行礼,意为祖宗神灵返家,安好灵位,敬请第二天与合家同喜。民国以后,新郎一般都不再去祖坟祭拜,改成当天一大早在家中进行。仪式有三项,一是在鼓乐伴奏中,于庭院安放天地神位,摆上供品,上香、奠酒,新郎行三跪九叩礼,是为朝拜天地神灵;二是到村中十字街口,新郎行叩拜礼,是为迎喜神;三是到祖宗牌位前上香、奠酒,行叩拜礼,是为朝拜祖宗。
迎嫁妆,即为新郎家迎接女方家长为新娘陪送的各类物品。民国以前,在一般的农村家庭中,女方家长都会为新娘陪送大衣柜一个、柜桌一张、靠背椅两把,盆架或衣帽架一个,四季衣服若干套,被褥至少两铺两盖。鞋袜是新娘手艺的展示,各类绣花鞋袜至少七八双,甚至十几双。除衣物外,还有金耳环、玉手镯、银手圈等金银首饰,也有穿衣镜、梳头盒、洗脸盆和锡做的油灯台等日用品。财富多的家庭,还会在嫁妆中压上“富贵钱”,俗称“填箱礼”,有元宝、铜元、麻钱等,钱数都为双数“四、六、八”,寓意为“四季平安”“六六大顺”“四平八稳”。嫁妆箱内有开好的礼单,由新娘的弟弟或侄儿携带钥匙,称为“压箱人”。嫁妆到了男家后,“压箱人”要坐首席,男方要给启箱钱,“压箱人”才交出钥匙,由男方根据礼单点清嫁妆。
开面,即为新娘绞脸。新娘出嫁前要将做姑娘时脸颊上的汗毛绞光。开面人一般都要请阴阳先生根据新娘属相推算合适的人来担任。除了属相不悖外,还必须是夫妻双方健在、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称为“全福人”。开面时新娘要面向“喜神”方位,以图大吉大利。除了绞脸还要梳头,就是将做姑娘时留的辫子梳理后挽成发髻,系于脑后,俗称“上头”。从此新娘彻底告别姑娘变成“媳妇”。
着妆,即新郎和新娘的衣着。新人的衣着都有时代的鲜明特征。民国以前,新郎一般为头戴瓜皮帽,上插金花,身穿黑缎长袍,外罩马褂,胸披红绸挽花,足登黑色布鞋。新娘头戴凤冠,身穿大红蟒袍玉带,面罩红绫,足登红缎绣鞋。民国时,新郎的瓜皮帽改为黑色或咖啡色礼帽,上插金花,身穿中山装,脚登皮鞋。新娘除凤冠霞帔外,身上不再穿蟒袍玉带,而改为红绸旗袍。新娘穿的鞋各地都有特别的讲究,在曲沃、侯马、翼城一带,鞋上必须绣上十样果子,以石榴为主,有桃、杏、葡萄、白果、佛手、栀子、桂圆、红枣等,俗称“石榴花鞋”,或“十果绣鞋”,相传为晋献公娘娘齐姜绣制并穿过,所以一直流传下来。
迎亲,即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家中行完家礼后开始迎亲。迎亲队伍很奢华,前边是炮仗队、鼓乐队、銮驾执事队。所谓銮驾执事是指黄罗伞、日照伞、红纱宫灯和大红喜字牌。过去皇帝或娘娘出行时每样至少要12对或24对,称为“全副銮驾”,而民间只能是每样一对或两对,称为“半副銮驾”。中间是骑着大红马的新郎和与他年龄相仿的伴郎,他们都披红挂彩,策马而行。最后是红围花轿一乘,由4名轿夫抬着,里边要坐一名与新娘属相不悖、胸披十字红绸的小男孩,俗称“压轿小”。轿旁有媒人相随,轿后要跟至少4名穿着一新的姑娘,称为“迎新女”。
民国以后,随着銮驾执事的逐渐消失,代替它的是五色彩旗。整个迎亲队伍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二三十人,一路鞭炮轰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在中途如遇县官,县官也要礼让,允其先行,以示尊重民风民俗,不扰黄道良辰。新郎到了女家后要先用茶点,然后行家礼,期间新娘的弟妹或侄儿要给新郎帽子上插两朵小红花,表示祝愿其早日成为状元郎。行完家礼后要用膳,新郎坐首席,席后新郎要“偷”走一双筷子和两个酒杯。传说“偷”走“泰山”家筷子和酒杯日后会吃不穷,喝不穷。上轿,即新娘乘花轿离开娘家。新娘上轿前要先拜祖宗,再给父母及亲属们磕头辞行,拜完后新娘要和母亲相抱痛哭一场,有哭声越高婚后日子越兴旺的说法。起轿时辰一到,鞭炮轰鸣,鼓乐齐奏,新郎进入闺房,用红绸布将新娘牵引而出。新娘脚踩大红毡走出屋门,母亲绕轿三圈,父亲护送百步,由兄长或同辈亲属在门口将新娘抱上圈椅。新娘的脚不能沾地,因为地为神,不能冲犯。新娘入轿前,新郎要向新娘作三个揖,为“拜喜神”。接着新娘坐在圈椅里,让人抬入花轿内,再由新娘家的一位婆婆手端酒杯,满上酒后敬天地路神,再满一杯让新娘喝下,接着将糖果布袋交到新娘手中。最后放下轿帘,将一口宝剑和一吊猪肉挂在轿门上,其意为一路驱赶青龙、**,保障平安到家。
下轿,即新娘迎娶到家。花轿要在离新郎家较近的巷门口落地,男家帮忙人将事先捆着鞭炮的干草点着,绕轿而行。点炮人边放边唱:“穿白的,戴孝的,肚里怀娃没要的,统统离远点。”鞭炮放完,再由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手端胭脂盘送到轿前,由伴娘接住送入轿内,为新娘整容。随后由伴娘传话,向男方要“下轿钱”,钱给得少了新娘往往不会下轿,所以,过去农村一直有“花轿到门前,还得一头老驴钱”的说法。新娘出轿时,新郎要用红绸布牵引,再由两名属相不悖、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搀扶,轿下要铺红毡或毛裢口袋,新娘怀抱柳斗,内装明镜其意为防“六耗神”而护身,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缓步而行。到门口时,新娘要跳草把和马鞍,寓意为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男。在行进中,要有一人手端五谷盒,边撒边唱:“天门开、地门开,粒粒五谷撒遍街,一对鸳鸯一对鹅,请出二位扶女婆,掀起轿门帘,露出女天仙,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娘走进门,新人跳草把,光景日日发,新人跳门槛,富贵万万年……”在笑声和唱声中,新娘边走边把随身带的糖果向四处撒去,围观的人们一拥而上,四处哄抢。据说吃了喜糖,能治牙痛。
拜堂,即新郎新娘同拜天地,行结婚典礼。这是婚庆当天最重要的仪程,新郎家张灯结彩,红烛炫亮,所有亲朋好友、街坊四邻围坐满院,鼓乐伴奏、演唱,喜气盈门。男家要请身份和地位很高的人来主持婚礼,担任证婚人。院中要布置花堂,主墙幕布上要悬挂“和合二仙”图。“和合二仙”被尊为“爱神”,他们手持荷花,寓意“并蒂莲”;手捧圆盒,寓意“五福临门”,新郎和新娘向他们行叩拜礼,以此企盼夫妇永结同心、白头偕老。“和合二仙”图下放一方桌,中央置一香斗,内插三个牌位,一是天地神灵,二是祖宗三代,三是喜神。香斗旁再斜放一带钩大秤,上系五色彩线,其意为三媒公证。前边放一香炉和两个烛台。庆典开始,先由新郎父亲点燃蜡烛,敬上香火,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由伴郎和伴娘引出新郎和新娘站在花堂前,在主持人的吆喝声中,完成庆典仪式。仪式一般为五项:一是向“和合二仙”行叩拜礼;二是证婚人讲话;三是主婚人致谢辞;四是新郎新娘行叩拜大礼。主持人高喊:“一拜天地喜神安,二拜祖宗大吉祥,三拜亲属父母恩,最后一项是夫妻互换礼物,相互对拜,送入洞房。此时鼓乐鸣奏,鞭炮轰鸣,笑语欢呼,喜庆非凡。
入洞房,即将新娘送到住处。新娘的住处叫“洞房”,是因为华夏先祖尧、舜二帝成婚时都在山洞里,故相沿数千年,新婚夫妇的住处一直被称为“洞房”。新娘入洞房前,男方事先于门槛下放一马鞍,鞍下放一红纸包的喜糕。新娘头顶红绫在伴娘和搀扶妇女的带领下“跨鞍桥、脚跶糕”进入洞房,其意为“过鹊桥,结良缘,步步登高。”新娘进门后,要面对“喜神”方位而坐,伴娘从新娘头上取下一枝花簪,插在墙壁最高处,其意为“插得高,养得早,明年生个好宝宝。”洞房内要点长明灯,彻夜通亮。新郎回来后,要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此时才能看清新娘的容貌。随后行“合卺礼”“饮交杯酒”,还要让新娘喝一碗淡盐水,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有的还会让新郎和新娘合吃一碗“和气面”,或一碗“子孙饺子”。这些礼节过后,闹洞房的人会一拥而进,说笑话、逗乐趣,让新郎和新娘做出许多难为情的事。
比如吸过桥烟(新郎将烟卷横噙在口中,新娘一头点烟,一头吸烟);摘花儿(将石榴花吊在顶棚上,让新娘用嘴衔下,新娘够不到,要新郎抱着举起来)等。闹洞房花样千奇百怪,其目的是让一对新人尽快熟悉起来,在热闹的气氛中相互关爱,相互体贴,拉近彼此间的情爱。
正因为闹洞房有促进一对新人从生疏到亲爱的意义,所以一直沿习成俗,成为婚庆典礼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谁家因各种原因,在新婚之夜无人闹洞房,主人会在窗户外边放一把扫帚,再把窗户纸捅开一洞,以示避凶呈祥。婚嫁庆典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简化与变革,但其中许多礼俗已同人们的道德规范与和谐理念融为一体,成为深入人心、难以消除的模式,至今仍广泛流传。
听人说曲沃县改为曲沃市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管理规定,县级行政区划只能是县,不能直接升格为市,需要经过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审批和决策。目前,曲沃县仍为山西省晋中市下属的一个县。如果真的要升格为市,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时间。行政区划的变更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并且经过相关部门的认可和决策。中国大陆地区的县级行政区划一般都会在规模、经济实力、人口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后才能考虑升格为市。例如,近年来一些县级行政区划的升格为市,如宁夏海原县升格为海原市、河北雄县升格为雄安新区等,都是因为实力和条件具备才得以实现的。
曲沃代翼如何改变了春秋时代晋国的国家体系
作为姬姓诸侯国中的元老,晋国在整个春秋时代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这跟它能够在漫长的春秋时代一直保持相对强盛的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点体现在历史上便是即使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后,所谓的“三晋”依然能够压制秦国东向长达几百年。而晋国能够做到这点,究其原因,跟春秋时代早期的“曲沃代翼”事件不无关系。
一、嫡庶之争所谓“曲沃代翼”,指的是以翼城为首的晋国公族被以曲沃为首的晋国庶族取代的过程,它来源于公元前745年的国君晋昭侯将其叔公子成师封到了曲沃一地开始。关于为何成师以一个非嫡长的身份会得到曲沃这样一个有着重要战略位置的大城,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在昭侯之父晋文侯从叔父晋殇叔手中将国君之位夺还的过程中,成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昭侯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对成师做出感谢。
当然了,虽然按照《史记》的说法,大夫师服从一开始就预言成师和仇会因为名字的不同给晋国带来祸患,但是这种神棍预言自然是没有什么可信度。实际上人的欲望都是随着地位和年龄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曹操最开始也只想做一名征西将军,只是后来随着地位越来越高,贪心不足而已,有理由相信,最开始的成师可能也只想当一名忠良辅弼的臣子而已。然而时代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晋昭侯在位七年后被大臣潘父所刺杀,而潘父正是公子成师,或者现在应该叫曲沃桓叔的亲信,从这个时候开始,有理由相信,实际上成师就已经开始有了取代晋国公族的野心了。面对一个在各方面的才能上都跟自己相去甚远的国君,同样拥有正统血脉的成师无法甘心于处在为人之下的地位上,更何况西周的秩序已经崩盘,随着郑庄公而开启的春秋时代,以“唯力为视”的政治态度影响诸国,晋国自然也不例外。“曲沃代翼”的大幕正式拉开。
二、拉锯战尽管曲沃桓叔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拥有相对的优势,然而大义名分的余波仍在,对于晋国来说,旧有周礼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消失,尤其是当晋昭侯死于非命后,他们更加无法接受曲沃桓叔接手晋国的大权。于是在这件事情上,曲沃桓叔最终没有能够成功实现篡权的目的,反而是大臣潘父搭上了一条命。此后过了几年,桓叔因为年老病逝,继承他位置的是其子曲沃庄伯,而这个时候翼城的国君一系则是有昭侯之子晋孝侯即位,可能是在潘父暗杀中尝到了甜头,结果庄伯如法炮制,又派人暗杀了孝侯,这次庄伯以为问题不大,可以一鼓作气的结束,没想到翼城系找到了以荀国为首的外援,对曲沃系展开了一次反攻,庄伯被打了措手不及,再次以失败告终。
在此后对晋鄂侯以及晋哀侯的作战中,曲沃庄伯吸取了教训,也开始联络诸侯甚至于周天子,以各种方式寻求帮助和背书。此时的周天子尚未彻底失去权威,对于春秋时代诸侯国也有一定的威望和掌控力,通过这种手段来让翼城系得到制裁和失去外援,是庄伯此后一以贯之的战略方针。然而比较尴尬的是,正统国君的影响力依然在晋国人心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曲沃系想要通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来进行篡夺始终比较困难。最终在哀侯时代晚期,庄伯也因为多年的劳累而病逝,将接下来的目标传给了儿子曲沃武公。
三、大功告成但是并不能说曲沃桓叔和庄伯两代人的努力是没有结果的,实际上在“钝刀子割肉”的指导方针下,曲沃系对于翼城的国君势力是采取了一点一点的削弱,最终在武公继承曲沃系宗主时,翼城的国君嫡系已经开始明显的跟曲沃系有了不对等的力量对比。此时的翼城系已经处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而哀侯却突然昏头,调转枪头进攻起了自己的盟友,这个举动直接让曲沃系得到了绝佳的机会,于是武公联络原本支持翼城系的诸侯,打了一个伏击战,一举击杀了晋哀侯,让翼城系内部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的政治洗牌。此后继承翼城系君位的是晋小子侯,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小子侯的死更加具备戏剧性,是被曲沃武公派人以谈和为名诱导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进而一举暗杀的,这种历史退场方式显得啼笑皆非。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翼城系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成为了定居,公元前678年,翼城系的最后一位君主晋侯缗被曲沃武公消灭,为了确保战斗顺利,在此前曲沃武公还提前贿赂了周王室,买通他们不会随意干涉自己的军事举动,自此“曲沃代翼”大功告成,小宗和庶族彻底取代了大宗和嫡族,获得了晋国的统治权力。
曲沃代翼作为历史事件本身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偶然性,比如公子成师被封曲沃和昭侯暗杀事件,但是自此之外,也诠释了一种必然。那就是如晋国这种地域面积以及实力都处在春秋诸国巅峰状态的国家,必然会因为权力划分和随着社会环境以及整体政治局势的不同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动。因此这种近似于篡逆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晋国本身政治生态的发展,讽刺的是正因为传统贵族在晋国被踢下了政治舞台,而取而代之以异姓的才能之士被重用,才最终导致了晋国能够一以贯之的拥有超强国力维持争霸,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晋国的成功源于超越时代的改革以及政策,而晋国最终分裂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也同样源于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巧合。
春秋早期的晋国,为什么会出现翼和曲沃的反复争斗的场面
没有外部势力的介入,就是晋穆侯的嫡支与庶支之争,最后庶支胜出!
《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晋开国君唐叔虞乃周武王子、周成王弟,周王室后裔,姬姓,都邑翼城。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传至晋穆侯,太子名仇,少子名成师。晋人师服曰:”异哉,君子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雔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嫡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看明白了吧,嫡子庶子名字起反了,以后晋国必乱。最后果然应验。
穆侯卒,弟殇叔篡位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四年,太子仇率其徒突袭殇叔而自立,是为文侯。(强调一下:晋文侯是位有作为的君主,辅佐周平王东迁,诛杀周携王,为东周初年的局势稳定作出巨大贡献,深得周平王倚重。)
晋文侯在位三十五年,卒,子昭侯伯立。昭侯元年,封他那个叫成师的叔叔于曲沃。曲沃邑大于晋都邑翼,成师号为桓叔。
桓叔当时已五十八岁,有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时?”
昭侯怎能把庶枝桓叔所封的都邑曲沃大于晋都邑翼城呢?糊涂,取乱之道。
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退回曲沃。晋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杀逆臣潘父。
孝侯八年,桓叔卒(照此推算桓叔卒时七十三岁)。桓叔卒,子蝉立,是为曲沃庄伯。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君孝侯,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败,退回曲沃(曲沃攻了两次翼城,皆败)。
晋人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鄂侯在位仅六年就卒。庄伯闻鄂侯卒,又发兵攻晋,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这是曲沃第三次攻翼城,又败)。
晋又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
哀侯八年,侵陉廷。陉廷与曲沃武公通同一气,哀侯九年,伐晋于汾旁,虏哀侯。晋人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
小子元年,曲沃武公杀所虏哀侯,曲沃此时更加强大,晋无可奈何。小子四年,曲沃武公诱杀小子侯。此时周天子为周桓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曲沃武公退入曲沃(第四次攻晋失败)。
晋立哀侯弟緡候。(从晋昭侯封曲沃桓叔始,晋经过了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緡侯六个君主,而曲沃就是桓叔、庄伯、武公三代)。
晋侯二十八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緡,灭之。然后把所得金珠宝器悉数贿赂周釐王。周釐王封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候,于是晋国所有土地尽归曲沃武公,更号曰:晋武公。
从昭侯封成师曲沃桓叔始至曲沃武公立为晋君,历时六十多年,庶枝曲沃反复攻打翼城,欲代晋君,最终庶系胜,从此后晋归成师桓叔这一枝。
据《史记》这段描述,庶系曲沃桓叔这一枝最终得晋,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穆侯把嫡子与庶子名字起反了,太子名仇,少子名成师。
二:太子仇(就是后来的文侯),子孙皆庸庸碌碌无作为,且生命力不旺盛,在位时间都很短,而桓叔成师至曲沃庄伯再到曲沃武公,这三代人都是强势,能干,在位时间长,这些都是政治强大稳固的最好条件。
三:周王室最后没按礼制来,周釐王接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把晋国礼器移至庶系。
最后强调一点,后来考古发掘的曲沃大墓都一一印证了太史公的记载。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曲沃的那些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