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官石像

唐朝武官石像

其实唐朝武官石像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明孝陵神道石来自哪,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唐朝武官石像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清东陵石像生有多重
  2. 明孝陵神道石来自哪

[One]、清东陵石像生有多重

清东陵的石像生数量庞大且阵容壮观,不同陵墓的石像生对数不一。以顺治帝孝陵为例,其南北绵延800多米,拥有18对石像,包括坐、站狮子;坐、站獬豸;卧、站骆驼;卧、站象;坐、站麒麟;立、卧马各一对及武将、文臣各3对。然而,对于石像生的具体重量,近来并没有详细公开的资料。综合来看,这些石像生不仅令观者心生敬畏,也体现出清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

[Two]、明孝陵神道石来自哪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碑亭、石兽、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宝城等古迹,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22.5公里现存遗迹,尚可窥见皇家陵园的气势规模和我国古代建筑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明孝陵神道从下马坊起,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门、红门和西红门(此两门已毁)、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到石刻止。

800米长的神道石刻,颇为壮观。前半段两侧立石兽6种12对,依次是:狮、獬、骆驼、象、麒麟、马,每种4只,两立两卧。石兽尽端立石望柱(又称华表)一对,过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躯,文臣武将各四,分立道旁。武将文臣皆有须与无须相间,高约3.18-3.26米。武将穿介胄,执金吾,腰佩宝剑;文臣头戴朝冠,秉朝笏。造型写实而简朴,局部的雕琢细致,整体宏大。孝陵石人、石兽均为整块石料雕凿而成,体量高大,生动粗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经典之作。

过碑亭折向西北行约百米,是孝陵神道石刻。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我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转弯的。西北向的一段现名“石象路”,长618米,沿途依次布置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共24只,这段神道石刻是明孝陵地面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艺术精品,据推算,当年仅制作其中一只大石象的石材就重达80吨。

石象路尽头,神道折向正北,是第二段神道石刻,现名“翁仲路”,长250米,沿途依次布置一对白石望柱,两对武将,两对文臣。望柱高6.25米,柱与基座横断面俱作六棱形,顶端作圆柱形冠,柱身浮雕云气纹,柱头浮雕云龙纹。两对武将,一对无须,一对有须,身穿介胄,手执金吾,腰佩宝剑。两对文臣,也是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头戴朝冠,手秉朝笏。

这些石人统称“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体壮,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因防范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他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铸了铜像。后来,人们便将铜像、石像之人统称为“翁仲”。孝陵神道上的翁仲,是明朝帝王驾前文武百官的象征。

明孝陵神道最大的特色,在于人工建设与自然形势的完美结合,完全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的布置,在每一段落上,安放石象生来控制其空间,石兽或蹲或立,姿态交替,配以苍天远山,形成一派严肃静穆的气氛,这是孝陵神道在布置上的成功,在历代帝王陵墓建筑中是前所未有的。

神道石刻造型厚重简朴,以形体高大取胜,雕刻技法上注重写实,寓巧于拙,线条圆润流畅,细微处精雕细琢,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代表了明初石雕艺术的比较高水平。

唐朝武官石像和明孝陵神道石来自哪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www.77788848.com/RLhM3Q4F7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