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唐朝道教道袍,以及明制道袍由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One]、唐朝有长衫吗
〖One〗、长衫又称长褂、中式长衫等,是根据明朝士大夫常穿的道袍常服,遵循合体合身的民国服装理念改作的,主要把道袍的肥大改的相对窄瘦,大领(交领)改成小领(圆领)。
〖Two〗、民国时期中国人以此为常礼服。长衫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与满人旗装、便服不同的是,长衫是无马蹄袖,长衫是立领,长衫是左右开裾。
[Two]、圆领袍的历史演化
〖One〗、在汉代的壁画和人偶中,发现有在人物里面穿着圆领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认为是套头衫,但也间接说明了汉族在汉代就有了圆领形制服饰的穿着情况。应该是在当时主要是作为内衣穿着。
〖Two〗、在经过南北朝之后的隋朝,圆领开始正式成为常服,其中以唐朝为盛。在隋唐,圆领袍经过大规模发展,从汉代的内衣,演变成了外衣。因为隋唐时期汉人十分尚武,圆领袍穿着方便,直袖也便于行动。所以圆领袍非常流行。
〖Three〗、唐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襕,绯、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隋唐士人遂以圆领襕衫为上服。
〖Four〗、在这一时期,圆领袍发展出了两类,一类是开骻,即两侧开叉。一类是闭骻,在下摆处横加一条,以显示追寻祖制。而在脖子处两侧有布扣,然后在如下一点的位置,也会有布扣,总共4处布扣。然后在腰部穿上蹀躞带,头上带上幞头,下穿中裤,以及靴子,内穿圆领中衣,这样就是一套标准的圆领袍全套。
〖Five〗、圆领袍的领型分为四种,无领,微立领,宽领,立领。
〖Six〗、五代十国之后,圆领袍慢慢从直袖箭袖发展成为了大袖,成为官员服饰,不过民间依然是穿直袖圆领。不过在宋代,圆领袍还没有加上花纹。到了明代,各种补子,莽纹,飞鱼纹等就出现在了圆领袍之上,成为了官员的固定穿着。也成为了皇帝的龙袍和常服。读书人除了道袍之外,主要是穿着黑边白底的圆领澜杉。
〖Seven〗、日本在唐代经过遣唐使大规模学习汉族文化,同时也将服饰带回日本。于是经过大化革新之后,日本也开始穿圆领袍,并且发展成为日本特色的圆领官服——狩衣。
〖Eight〗、越南也曾经是明朝属国,所以与朝鲜同样有明朝所赐官服。
[Three]、明制道袍由来
〖One〗、道袍,源于明代汉服的一种。是明代汉人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
〖Two〗、道袍直领大襟,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大袖或直袖收祛。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
〖Three〗、明朝嘉靖年間王世貞在《觚不觚錄》說:褶戎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褶,而下腹豎褶之。若袖長則為曳撒,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則謂之程子衣。無線導者,則謂之道袍,又曰直掇。此三者,燕居之所常用也。邇年以來,忽謂程子衣道袍,皆過簡。而士大夫晏會,必以曳撒,是以戎服為盛,而雅服為輕,吾未之從也。
〖Four〗、晉朝崔豹《古今註》雲:袴,蓋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為之,名曰褶。
〖Five〗、《觚不觚錄》中所述"褶",據西晉崔豹《古今註》所記載,其應為周武王親自製作,歷史悠久。並在明朝時期出現三種分支--道袍、程子衣、曳撒。
〖Six〗、而《觚不觚錄》中--【褶戎服也】一句,應為"戎裝、軍服",並非"胡服"之意思。因為戎服在古漢語中有戎裝、軍服的含義,假如王世貞想表達【曳撒是胡服、蒙古服的次生】的話,大可以直接說【褶胡服也】,不必採用【戎服】這一十分容易導致歧義的名詞。且【必以曳撒,是以戎服為盛,而雅服為輕,吾未之從也】一句,以"雅服"對應"戎服",很明顯是"以文對武",痛斥文人穿武將服飾,不合身份。
〖Seven〗、不過筆者在唐朝人顏師古的《急就篇註》中發現了胡人也有名叫"褶"的服飾,其文如下:【褶,謂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一曰左衽之袍也。】可見胡人和漢人一樣有"褶,不過胡人的褶是"左衽",不同于漢服交領右衽的基本特征,故其和曳撒無關。
好了,关于唐朝道教道袍和明制道袍由来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