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口粮

唐朝口粮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口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求唐朝的兵役制度,三言两语就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特征
  2. 汉唐耕地面积
  3. 求唐朝的兵役制度,三言两语就行~

[One]、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特征

隋朝粮食储备为三元结构,即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转化为中央政府储备与地方政府储备的二元结构。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

唐人杜佑所撰《通典》卷二六概述唐代仓储状况:“凡天下仓廪,和籴者为常平仓,正租为正仓,地子为义仓。”“正租为正仓”,正仓是指国家设置于各个州(郡)县的仓库,由州(郡)仓和县仓收纳百姓所交租税,除了部分上缴中央太仓及供军之外,正仓粮储还要用于支付地方官员的禄廪以及驿递丁夫的口粮。

“和籴者为常平仓”,古代政府向民间征购粮食为和籴。常平仓在隋唐有一个推广的过程,隋初它只是对陕州某仓的特指,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在洛州、相州等八州设置常平仓……至代宗广德二年(764),才遍置常平仓于天下诸州。玄宗以后,按照州的等级高低不同,每州由中央拨给或地方自筹一定数量的常平仓本钱。各州利用常平仓本钱,在粮食丰收时以高于市价的费用购进,以免谷贱伤农;粮食歉收时以低于市价的费用卖出,以平抑物价。达到“常平仓所以均贵贱”“常平者,常使谷价如一”的目的。

义仓的功能为“备岁不足”。隋唐义仓制度的变化更为复杂一些,《通典》所谓“地子为义仓”,即以地税作为义仓储备来源,其实是唐代部分时间的情况。义仓始置于隋文帝开皇五年(585),“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义仓具有自治色彩,是典型的民间储备。

十余年后,隋朝政府认为民间义仓管理不善,多有费损、难以为继,于是加强了对义仓的干预。先是将部分地区的义仓设置于州、县,便于州县政府监管。又改自愿捐纳为按户等征收四斗到一石粮食。户等为政府所定,义仓的民间储备色彩被削弱。唐初并无义仓,至太宗贞观二年(628),“诏天下州县并置义仓”。义仓粮储的来源,从隋代按户等征收,改为以“亩纳二升”的比例,按田亩多少征收,具有地税意味。贞观二年对义仓“官为举掌”“贮之州县”的强调,以及“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的规定,使得义仓的管理从“社司”转为“州县”,义仓的民间储备色彩消失殆尽,转而成为地方政府粮食储备的一部分。

高宗永徽二年(651),颁布新规,改按亩征收为按户征收,较隋代“上户不过一石”的征收额大幅提高,义仓粮食储备量当有明显提高。但是,当义仓为政府主导后,出现了仓储被挪用的现象。隋炀帝时就出现了“国用不足,并取社仓(义仓)之物以充官费”的状况。武周以后,当政府用度不足时,往往动用义仓储备,这直接导致了“中宗神龙(705-707)之后,天下义仓,费用向尽”的局面。玄宗即位之后着手调整,规定义仓粮食被挪用后,须尽快以正仓储备填补,要求保证义仓粮储数量以维持其赈荒功能。至开元二十五年(737),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了义仓粮储的征收方式,回到以“亩别税粟二升”的地税征收,并对没有田地的商人采取按户征收的方式,且再次强调义仓粮储只能用于救荒,不能用作他途。义仓的收储规模也在玄宗时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755-763)对唐朝的冲击是巨大而持久的,粮食储备消耗殆尽,正仓“暨天宝末,无不罄矣”。安史之乱后,恢复缓慢、危机不断,严重时甚至直接威胁到了皇帝的安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仓储体系面临重建。保障皇室、官员,且由税收直接供给的正仓,以及由正仓提供保障的转运仓、太仓恢复相对较快。常平仓、义仓的重建则更加困难,一些有益举措或并未实行、或效果不佳。德宗时期,为解决两京地区粮价过高问题,政府投入市场的粮食来自于太仓而非常平仓,也恰好说明此期常平仓的废弛。常平仓的恢复与义仓有关。

义仓粮储来自于地税,公元780年推行两税法之后,地税成为正税,是否以其中一部分作为义仓的仓储来源呢?不是。德宗贞元元年(785)、贞元九年(793)两次下诏,让州县长官在丰收之年劝课百姓,缴纳粮食置义仓,其实是企图以增加百姓负担的方式重建义仓制度。由于义仓的民间储备色彩早已丧失,它与地方政府掌控的常平仓的区别也逐渐减少,到了宪宗元和元年(806),“天下州府每年所税地子数内,宜十分取二分,均充常平仓及义仓”的规定,使二者均以两税法中的地税作为仓储来源,性质趋同。常平仓改为实物形式的储备后,以常平仓本钱,利用市场买卖手段调节粮食费用的能力明显弱化,此后常平仓与义仓往往连称,以借贷或赈济的方式发挥作用。

唐代各类粮仓由于性质不同,设置数量多少不一,因此在唐代粮食储备中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这从《通典》所载唐玄宗天宝八年(749)的统计中可见一斑,“诸色仓粮总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正仓总四千二百一十二万六千一百八〖Fourteen〗、石。……义仓总六千三百一十七万七千六百六十石。……常平仓总四百六十万二千二百二十石”,共有一亿二千二百五十六万二千六百八〖Fourteen〗、石。在这里,由“诸色仓”包含细目可知,是指太仓和转运仓,共占10.3%,正仓占34.4%,义仓占51.5%,常平仓占3.8%。正仓和义仓是唐代中期粮食储备的主要部分,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753)之前,唐代是以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作为全国粮食储备主体的。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况,缺乏系统资料,从某些个案来看,中央储备所占比例有所增长,常平仓义仓占比则显著下降。

[Two]、汉唐耕地面积

汉朝的国土面积为609万平方公里,人口5800万,亩产粮食95公斤,耕地面积为152.25万平万公里,约成22.83亿亩,粮食总产为216.8亿公斤,人均年口粮373公斤口粮,日均为1.03公斤口粮。

唐朝的国土面积为931万平方公里,人口为6090万,耕地面积折合234.75万平方公里,约成34.91亿亩,粮食产量为138公斤/亩,粮食总产量为481.7亿公斤,人均年口粮为790公斤,日均口粮达2.19公斤口粮。

[Three]、求唐朝的兵役制度,三言两语就行~

〖One〗、隋、唐这两朝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

〖Two〗、此制始于西魏,至隋、唐逐渐完善。

〖Three〗、“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擅兴》)。

〖Four〗、府兵由设置在各地的军府管理,平时散居务农,农隙训练,并轮番宿卫京师或戍守边防;战时领命出征。

〖Five〗、出征时,自备兵器、口粮;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Six〗、唐初,府兵社会地位较高,可免除赋役,征战有功者可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受抚恤。

〖Seven〗、高宗显庆五年(660)以后,由于均田制的破坏,优待办法被取消,府兵社会地位下降,导致大批逃亡。

〖Eight〗、玄宗开元十年(722)起,“召募壮士充宿卫”,逐步改为主要实行募兵制。

OK,关于唐朝口粮和求唐朝的兵役制度,三言两语就行~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www.77788848.com/74yMUTzwfZ.html